核心提示:陕西立泓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立泓建设”)因承接某大型项目,深陷工程款拖欠泥潭。在协调下,立泓建设与西咸新区两家国企签订延期承兑协议,然而协议到期后,超85万元款项(含利息)仍未支付。这不仅致使民营企业运营艰难,更引发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暴露出国企在项目款项支付中的责任缺失,以及民营企业和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严峻现实。
立泓建设,一家在陕西建筑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民营企业,此前承接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建设项目。本以为能借此拓展业务、提升实力,却不想陷入了漫长的欠款“拉锯战”。
项目启动初期,一切按部就班推进。立泓建设依照合同要求,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施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对方支付了部分进度款,可随着工程深入,剩余款项的支付却开始“变味”。对方以各种理由拖延,从“资金周转暂时困难”到“内部审批流程繁琐”,每一次拖延理由都让立泓建设负责人心急如焚。


“我们是小民营企业,和那些大型企业相比,资金实力和垫资能力有限。一直被拖欠款项,公司的资金链就像紧绷的弦,随时可能断裂。”立泓建设负责人无奈地表示。为了维持项目正常运转,公司不得不四处借贷、挪用其他项目资金,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随着欠款时间越来越长,公司运营逐渐陷入困境。
在多次催讨无果后,立泓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公司运营岌岌可危。此时,经过一番协调,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由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天马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两家地方国企,与立泓建设签署一份商业承兑汇票延期支付协议,由这两家国企承担付款责任。
对于立泓建设来说,这看似是一根“救命稻草”。“当时我们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对方拖着不给钱,公司都快撑不下去了。和国企签协议,我们觉得至少收款有了保障,毕竟国企有政府背景,信用应该没问题。”立泓建设负责人回忆道。
于是,在协调下,三方签署了《延期兑付协议》。协议明确约定,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天马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及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承兑人,需在2025年8月19日到期日,无条件向立泓建设支付总金额为858,175.34元的款项(其中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天马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750,515.07元;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7,660.27元)。
然而,现实却给了立泓建设沉重一击。协议规定的最终付款日2025年8月19日已过去3月有余,立泓建设并未收到这笔钱。公司财务人员多次与两家国企沟通,得到的回复却如出一辙:“再等等”“正在走流程”,但具体的付款时间表始终未能明确。
“我们当时同意签这个协议,就是相信国企的信用和契约精神。现在这个结果,让我们非常失望和寒心。”立泓建设负责人愤怒又无奈地说。随着这笔关键款项的无法收回,立泓建设的资金链彻底断裂。公司不仅无法支付日常运营费用,如材料采购款、设备租赁款等,更无力支付参与该项目建设的大量农民工工资。
“农民工兄弟等着钱养家糊口,我们每天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每次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我心里都特别难受,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立泓建设负责人感慨道。公司为了缓解农民工的情绪,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先支付了一部分工资,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仍有大量工资拖欠未结。
立泓建设的困境,直接导致了连锁的“薪酬拖欠”问题。农民工们原本怀着挣钱养家的美好愿望来到工地,却不想陷入工资拖欠的困境。他们中有的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上有老下有小,工资拖欠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一位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无奈地说:“我在这个工地干了大半年,就指望这点工资回家过年,给老人看病、孩子交学费。现在工资拿不到,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农民工们多次向立泓建设讨要工资,但公司也无力支付,部分情绪激动的农民工甚至采取了围堵公司办公场所、到相关部门上访等过激行为,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和信誉,更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此次事件暴露出几个核心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
原本负责项目推进、应承担款项支付责任的相关方,在项目结束后未能及时结清款项,是导致后续连锁拖欠的源头。其在项目管理中,本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款项,保障合作方的合法权益。然而,此次事件中,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将付款责任转嫁给地方国企,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利益,也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和信誉。其在项目款项支付中的责任缺失,反映出在项目管理、资金监管等方面可能存在漏洞和不足。
西咸新区两家国有企业,在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承兑协议后,依然逾期不付,其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国企作为市场主体,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契约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然而,此次事件中,两家国企以“正在走流程”等理由拖延付款,却始终无法给出明确的付款时间表,这种行为不仅让民营企业陷入困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国企信用危机背后,可能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资金调度困难等问题,需要深入调查和反思。
在面临相关责任方和国企时,像立泓建设这样的民营企业以及处于最末端的农民工,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是此次事件引发的更深层次思考。目前,我国在民营企业权益保护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方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维权渠道不畅等,导致民营企业和农民工在权益受损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面对目前的困境,立泓建设表示,不排除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已经咨询了律师,准备收集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我们相信法律是公正的,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欠款,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也让农民工兄弟能拿到应得的工资。”
然而,法律维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诉讼过程可能漫长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而且,即使最终胜诉,能否顺利执行到位也存在不确定性。但对于立泓建设来说,这或许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此次项目欠款“连环套”事件,不仅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困境,更是整个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一个缩影。如何加强对相关责任方和国企的监管,督促其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如何畅通维权渠道,让弱势群体在权益受损时能够及时得到救助,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报将持续关注此事后续进展,期待能够看到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让民营企业和农民工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本网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或当事人或单位核实并作出真实性承诺,提醒读者谨慎甄别。本文立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观点,仅作为呼吁、支持公平正义予以持续关注,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依法依规核实相关内容,有理有据处理善后。